老百晓集桥  主页  云南桥梁  保山篇   
施甸县由旺镇老邓桥
〈〉〔〕[]{}

施甸县由旺镇老邓桥
 
    明朝万历年间,弑其妻兄而踞陇川宣抚司之地的汉人岳凤伙同木邦宣抚司土领罕拔等勾结缅酋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边境战乱,进而“破姚关、焚施甸、攻顺宁、寇猛淋”,气焰十分嚣张。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腾(越)永(昌)告急,全滇震动”。邓子龙奉诏调任永昌参将,先后于施甸县姚关大破象阵、湾甸生擒敌酋、耿马捣毁敌巢,三战三捷,创造了一连串以少胜多的边关战史奇迹,并一举扭转了西线“三宣六慰”相继失陷的不利战局。邓子龙镇守姚关六年,最终战死在抗倭前线。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邓子龙率军北行过施甸、仁和桥,西去龙陵县勐洪(今镇安),援助西线平叛。当时,大军经过的施甸河只有木桥。为方便大队人马过河,邓子龙命人将狭窄的木桥改建为石拱桥,后人为纪念邓将军德行,将此桥称为"老邓桥"。
  除“老邓桥”外,施甸还有两座与邓子龙有关的古桥“血战桥”和“洗甲桥”。
  “血战桥”在施甸县姚关乡大岭岗断山。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邓子龙率军在此与入侵的缅军激战,破缅酋于此。战斗十分惨烈,血流成河。为纪念阵亡将士,人们将山涧河上的木桥改称"血战桥"。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血战桥""万历间参将邓子龙建,因破缅酋于此故名"。1973年,施甸县在修筑公路时将木桥拆除,改建为石拱桥,但"血战桥"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下来。
  “洗甲桥”位于施甸县姚关乡姚关街南侧乌龟山脚,跨万兴河上。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邓子龙率领将士击溃入侵缅军,三战大捷归来,在万兴河上解甲洗涤,此处后砌一座石桥,取名"洗甲桥"。
  和姚安的“李贽桥”一样,施甸的“老邓桥”、“血战桥”和“洗甲桥”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多次重修,现在的桥早已不再是原来的桥,但它们的名称却始终没有改变。
  修桥铺路,缩短了时空距离,也就相对延长了人们的生命,延长了众人生命的修桥铺路人,也就因而不朽。

  位于由旺街东南方的施甸河上,建有一座三孔洞的大石桥,叫做老邓桥。系明代万历12年(公元1585)征南将军所建。桥有三孔,中孔大,左右两孔较小,为石拱桥。常年吞吐着施甸河水,特别在冬、春两季,河水清澈见底,白茫茫地好象一条银色长带,老邓桥象一把锁琐在这条银带上,极为壮丽美观,故有桥锁银川之称,老邓桥北边有一石版碑,书曰:“前十里,后十里,金银就在石十里,桥倒自修”。
  1984年老邓桥自然倒塌,1985年11月县人民政府动工重建老邓桥。1986年2月29日完工,仍为石拱桥,三个大孔,六个小孔(每个大孔的左右各三个小孔)。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云南桥梁 保山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