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文字是一道桥梁 泰安桥梁 |
泰山上的桥 |
作者:佚名 |
|
泰山河谷纵横,山溪众多,历朝历代留下很多桥梁,以下讲的是其中的六座桥。 1、八仙桥 八仙桥虹架于梳洗河上,位于岱麓王母池畔,桥东飞龙峰,峰下吕祖洞,传系吕洞宾修炼成仙之所,洞口有副情景交融的对联“五夜慧灯山送月,四时清籁水吟风”,洞内还有两首打油诗,说是吕纯阳所作,漫不可考。吕是八仙之一,八仙者,历人间万苦而得道之人,位列仙,逊神一筹。 桥西便是王母池,一座古庙,又名群玉庵,至今仍有尼姑主持。庵内祀王母娘娘,瑶池大殿后面有七真祠,也是七名得道成仙之人,这样,庵内也有八位神仙。神仙往来互通,虹飞此桥,便名八仙桥了,但这只是字面上的含义。 桥北一泓潭水,名虬在湾,湾的西侧植有泰山最婀娜的垂柳,柳旁便是王母池内的观澜亭。进得亭室,推开轩窗,下瞰一池碧波,温润如玉,抬眼虎山迎面扑来,松柏苍翠,北望山势峰峦,挺拔错落,泰山雄伟北障,真乃风水佳地。在此小酌,风松山泉入耳清,好风如水,明月如霜,清景无限!这便是著名的“半潭秋水一房山”。凡人至此地,能体会得半缕斜阳挂杨柳,人生喧嚣一洗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便能骑驴桥上过,逍遥赛八仙了。这也是八仙桥的深层涵义。 八仙桥是单拱石桥,长18.05米,宽2.16米,拱上题“八仙桥”名,始建于光绪年间,位列泰山四大名桥之首,现已列为危桥,承重有限,只准行人,不准过车了。 最近桥周围的环境有变,08年因通环山公路,王母池幽静的风水受损,很多刻石搬家,小桥、流水、神仙,逸韵飞散,政府行为总是让人遗憾。 2、阁老桥 自古以来,泰山便是帝王之山,秦始皇之前举行柴望仪式,自他之后便举行封禅大典,因此帝王登泰山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登山途中,来到斗母宫,皇帝肯定在此驻跸,因为斗母宫是泰山上最精致、最典雅、最宜人的宗教建筑(容以后别文再叙)。帝王在此安驾,净净手、焚焚香、喝杯茶水润润嗓,小憩一番。庙小,随行的朝中大员只好庙外静候,于是便纷纷来到这座小桥,聚集的都是内阁大老,故名“阁老桥”。 桥位于斗母宫正门北侧,站在桥上回首,斗母宫的红墙青瓦、亭台楼角掩映在青松绿树之间,香烟袅袅。东望,大罗汉崖蜿蜒横亘,高天流云,满目青山,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因而桥头东北侧的巨石上镌刻着“青未了”的石刻。更妙的是桥的西侧,从龙泉山上铺下一川瀑布,流水之疾,势欲漂石,裹着山风扑至脚下,哗哗啦啦穿桥洞而过。真乃山辉川媚之景,山水相潦之地,家中哪有如此景致,分明瑶池胜境、天台灵阁,引得阁老们飘飘欲仙。于是桥头的西北角便建有一亭,亭旁巨石上有“人间仙境”题刻。可惜地球变暖后,水流变成了季节性,使得胜景不常有。 踏破磊石三板桥,该桥就地取材,河道中间建一桥墩,桥面用泰山青的条石铺就,宽大厚重,栏杆亦用条石搭成,简单拙朴,非常适合人们蹲坐。为增强牢固性,各条石之间用手工锻制的卯榫铁件勾连,现存28个。经过历代名人、无名人的脚踏徘徊,条石被踩磨得油光润滑,留下了看不见的印迹。 其实,此桥与岱庙里的阁老池、岱顶的升中坊是同出一辙。帝王在登山之前,先要在岱庙里斋戒沐浴,首拜山神,祈求登山路途平安、封禅典礼圆满,这一仪式便在天贶殿前的露台上举行,皇帝主祀,群臣不能参与,但是礼制攸关,也不能乱跑,只好聚集到殿前甬道南端的四角栏杆内,犹如孙大圣用金箍棒划出的保护圈,阁老们不能越雷池半步,因此名为“阁老池”。 皇帝一行浩浩荡荡,经过阁老桥到达岱顶,在登封台上举行祭天仪式,天子与天帝直接对话,这本身就是一件神秘之极的诞情,但帝王还是把玄虚弄到底,只带近臣、近人参加,随行阁老们只能在天街的一牌坊下便立定、稍息、静等。极顶处皇帝祭牲、焚香、跪拜、宣读祭天牒文、秘藏玉册……诸如此类繁缛得很。在远处的大臣们头顶烈日,抑或凛冽寒风,早已等急了,肯定要问:前面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快结束了没有?这时便有太监或礼官遥遥回话,飘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正——在——升——中——”!于是此牌坊便名“升中坊”。 阁老池、阁老桥、升中坊和登山盘道,三点一线,三点犹如粒粒玉铛,在心理上缩短了登山的进程,就像三个流动的乐符,大珠小珠落玉盘,串联起了整个登山过程的雄浑乐章。 3、漱玉桥 经石峪位于摩天岭下宽硕的中溪河床上,因刻《金刚经》、因字大如斗而举世闻名。从登山盘道到经石峪要淌过一溪、转过一山,方见真容,这个地势和岱顶“翼注双流”的地形十分相似。为方便游人观瞻,万历元年,兵部侍郎万恭出资在山溪之上架起了这座石桥,万恭其人,博文《泰山岱顶野花欣赏》中已有介绍,不再赘言。 桥是单拱,拱上有桥名,条石垒就,粗略錾凿,古朴大方,和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和谐流畅。河床里块块山石自然趴卧,玉姿玲珑,山间溪水伶俐活泼,水石相激,水流漱石,发出叮咚天籁,犹如环佩叮当之音,故名“漱玉桥”。 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之争便在中国的**生活中相互激荡,此起彼伏。到了明朝中叶,后宫笃信佛教,年幼的朱翊钧也不能左右,遂有了以后宫两任皇太后为原型,在泰山的红门宫内祭起了九莲菩萨(泰山最美的铜铸之一)、在万仙楼上供奉了智上菩萨,引起了因八股而仕的官僚们的不满。 先是御史李邦珍搬出了孔孟之道,用儒家“圣经而反之”,想扭转这种状况,便直接在金刚经的石头上大字留言“经正”,正面交锋。后来万恭也力挺之,在经石峪的河道中建起了“高山流水之亭”,用伯牙、钟子期的老故事来宣扬孔子“君子喻于义”的纲常,来表达“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宗旨;毫不避讳,还直接在金刚经的字面上深刻“曝经石”三个大字,看似写实,实则“曝经”隐隐含有唾弃之义,对上表达含蓄而已。 万恭之后,嘉靖年间山东高官朱衡、胡植、刘存义等人,在红门宫凹字形建筑的迎头位置,建起了泰山最大的牌坊:孔子登临坊,以坊之大来喻孔子之大,高调推崇儒家学说。虽然泰山以他那海天之怀化解了三教九流之争,但是从牌坊建立之日起,它便和红门宫内的九莲菩萨针锋相对,默默抗争。时至今日,泰山以“道教名山”享誉世界,但是每一位游人来到泰山,踏上一天门,泰山给人的第一印象既不是道教,也不是佛教,而是巍然矗立于眼前的孔子登临坊,先声夺人心魄的竟是孔子,纷纷驻足留影,拉近与孔子的距离。历史上的思想斗争影响至今。 因此,漱玉桥的位置匠心巧妙,各色登山人流前去经石峪礼佛拜经之前,先经过这座泠然清韵的小桥,来领略一下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博大胸襟,浑身洋溢着这种儒家精神,前去抵消佛经的冲击。 总之,泰山上的一石一桥、一草一木无不富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折射着逝去的历史烟云,这是全国其他名山所不能比拟的。石无言,石能言,它们静处在泰山的怀抱,处处散发着无尽的魅力! 4、度仙桥 泰山盘道经过历朝历代的经营,富含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耐品耐爬,越怕越有劲,越登越舒服。 古人认为,泰山拔地通天、德天配地、天地交泰,从而历代帝王来此祭天告地,进行人神对话,因此泰山盘道便是一条通天之路,登山台阶便是登天台阶。登上“一天门”坊,便有一座“天阶”牌坊,“第一山”石碑的后面刻着“入云有路”的大字,经石峪牌坊往上有“云路”的刻石,均是指此。 一路攀登,香汗随风,经过“云路”刻石,转过红石岭,豁然一开,难得的一段下坡路,而且还是平坦的土路,舒适惬意,不禁心境平宽而又轻松超然,“万笏朝天”山石磊磊,擦肩而过,此时前面一小桥映入眼帘,两个桥墩,三孔桥眼,条石栏杆,古朴沧桑,端端正正地跨在泰山中溪之上,这便是度仙桥。桥东侧的盘路建于明朝,一直保留至今,其年代不逊于八达岭的长城,此桥盖建于此时。分开出路两重山,踏过此桥,便由河的西岸到了河的东岸。 泰山是道教名山,名山大川在道人眼中都是仙境,因而在红门宫往上有“勇登仙境”的刻石。而且道家认为仙境有三重境界,一曰玉清,二曰太清,三曰上清,层层累进,逐级递增。沿登山盘道爬到大罗汉崖附近时,但见此地地势舒缓,水声淙淙,天光云影徘徊,松涛入耳心清,飘然欲仙之境,恰如道家玉清境界。如此风水佳地,被几户山民看中,结庐而居,便有了今天的烟村四五家,散落在盘道两侧搞经营。漫步此段盘道,犹如步行在玉清境界,故有刻石“步玉清”。 青岛崂山也是道教名山,山下有座庙叫“太清宫”,寓意太清境界,崂顶有座庙叫“上清宫”,意为道家最高境界,随着海拔的升高,境界也不断提升。但在泰山之上却没有如此界限分明,玉清之后,太清、上清没有标明,可跨过度仙桥后,不远处便到一阁楼式建筑,曰壶天阁,壶天也是道家用语,意为“仙境”,阁上有三清殿,供奉着三位神仙,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灵宝天尊和上清道德天尊,现已废。层次升格,所以度仙桥便是玉清至壶天上下层次的一个分界线。人过成仙,仙过升级,度到彼岸。在桥的西北侧,有一石刻“擎月居然凌上界,撑云便要洒齐州”,凌上界,很明确的揭示了这一含义。 而且这一含义也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桥头西侧和西南侧,有两块刻石,分别刻着“山东省立第三中学校第一林场”、“省立农村师范林场界石”的字样,意思是以桥为界,划分的田产和林产。蒋介石,源自界石,名中正,即取此意。每天上山锻炼的当地人,很多也以此桥为界,到此返回,清晨盘道上经常听到朗朗问候“走到哪儿?”“东西桥子!”此桥为何又叫东西桥呢,请耽搁时间往下看。 桥西有块刻石:“蓬莱季良小住”,何意也?一是写实,有个叫季良的蓬莱人确实在桥上停留或在桥头小宿。二是写意,因为道家认为海上有三座仙山,仙人常住,一曰蓬莱,二曰方丈,三曰瀛洲。站在桥上,顺着河谷北望,但见泰山主峰翠微高耸,云海浩荡,山在虚无缥缈间,如同蓬莱仙境,俨然海上仙山,人见向往,神见神往,遂以此桥为界,奋勇向上,追求更高理想。 于是重上登天大道,前面歇马崖上有“天衢”石刻,好友“沙漠胡杨”曾在相册对此做过很好的注脚。经“过仙桥”,跨“升仙坊”,穿“南天门”,漫步天街,直达玉皇顶,拜见民间最高神--玉皇大帝,能见玉皇大帝的非神即仙,亦或是齐天大圣,这便是泰山盘路的超凡功能,度仙桥是这一环节中的关键一链。 此桥方方正正,正东正西,故民间按其朝向方位又称之为东西桥或东西桥子。这座桥上附会着一个传说,泰山上有很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仙语童话。倾向于陈寅恪、季羡林、胡适之等前辈的考据方法,我对这些神话传说持审慎态度,很少宣传这些知识。但度仙桥上的这则传说却别有情趣,和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紧密扣合,不妨录下,以资咀嚼: 传说乾隆登山至此,见一泰山山民捋着长须在桥上依篮而憩,篮子系用泰山荆条编就。乾隆雅谑,笑问:“篮子能盛什么?”老者眯眼:“盛东西。”弘历又问:“为何不盛南北?”老者呵呵:“五行学说,东属木,西属金,故能放进篮子;南属火,北属水,一则烧,二则漏,故南北不能盛也。”乾隆惊叹于妙答,只见老者蹴然起身,携着篮子踱桥而去,飘然不知所终。但东西桥的美名,却如桥下流水,从此流传至今。 5、长寿桥 华北有两座神山,一是五台山,二便是泰山,因此来泰山的人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游客,二是香客。香客登山的日子和次数非常固定,而且是成群结队,按村庄或地域结成社团,在香头的带领下来朝拜泰山。泰山上神仙众多,有求必应;中国的民间信仰又很丰富,想么求么,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愿都能在泰山上找到最合适的神灵,表达心中的寄托,所以泰山香火旺盛,历久不衰。尤其是从大年三十至阴历三月十五期间,四面八方来的香客更是络绎不绝。从山下遥参亭的合山会记碑,到泰山盘道红门宫北侧的香社小碑林,以及万仙楼上36块香会碑,无不显出历代泰山香火之繁盛。可是49年新中国成立后,涤荡封建习俗,香社便解散湮灭了。而长寿桥的缘起,便是一位香客。 话说民国时期,奉系军阀的“狗肉将军”张宗昌曾经督鲁,他手下有一干将,姓张,名耀臣,字培荣,镇守山东兖州,其时也,泰山在兖州治下。他有一夫人姓侯,名芳缘,很有《金瓶梅》中吴月娘之风,天天吃斋念佛保佑西门大官人,侯便是一位典型的香客。唐朝时期,李氏皇族把位于虎山西侧、供奉老子的泰山岱岳观尊为御用道场,明朝时期把泰山凌汉峰下的三阳观作为皇家祀地,各有追求。而这位侯太太却把元始天尊庙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圣地,常年来拜。该庙位于泰山傲徕峰扇子崖下,供祀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庙的西侧还有太阳庙、太阴庙、地母宫、吕祖洞等诸神,也算是一处仙境。 侯夫人从兖州来到泰山,风尘仆仆,为解芳乏,张将军便在泰山脚下为其建了一座别墅,今天已杳然无存,传说存有一碑,恨未见耳。只见到1922年(民国十一年)道士梁鸿峻募化,整修扇子崖盘道的石刻,上面清楚地载着“张耀臣捐300元”,关于梁鸿峻的贡献,在建岱桥东侧还有他的《利涉桥》石刻,无极庙西北侧有他的《度善桥》石刻,以后再做介绍。捐款修路履险如夷,积德行善功德无量,大都是香客所为,张公捐款事迹肯定是夫人行为,妻以夫贵,留名时当然写老公的名讳了,而且捐款数额巨大,可见其心之诚。 在别墅休整后,侯夫人便乘山轿向傲徕峰进发,想去天尊庙,必须跨过竹林寺前面的泰山西溪,该溪山石崚嶒,水流湍急,只有龙潭瀑布上面的河床较为平坦,但又有百丈崖上阴阳界的危险之虞,尤其是山洪雨季,香客更是无法交通,望河兴叹。每次往来,侯夫人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发愿修桥之心盖从此生。 转眼到了1924年,侯夫人烧香,夜有所梦:在百丈崖上,谒一金光灿烂圣母,此神既非碧霞元君,也非观音菩萨,她称之为“金母”。梦醒后根据梦境,认定当在此架桥。此时恰好夫人刚过完生日、祝完寿,收得礼金1800余元,便决心以此作为桥资,又变卖自己的首饰得钱若干,资金还不够,归而谋诸公。这位以惧内而闻名的张公,焉有不允之理,还专遣士兵前去帮忙营造,有钱、有物、有兵,何事不成?于是经胡渐远绘图设计、李伯卿督工,沙子、水泥、钢材备齐,桥梁6个月即告竣工。桥因个人寿金始,以个人长寿而渡世人之长寿,进而成为无量之寿,御用文人为讨夫人欢心,遂把此桥命名为长寿桥。 这是泰山上第一座用现代材料建成的拱桥,当年修桥搭架子的37个柱础还历历在目,经历着历史的冲刷。桥长63.54米,宽2.6米,三孔相连,长虹横卧,如一道蚕眉横在龙潭飞瀑之上,饰以朱漆铁栏,在青山绿水间缀以红色,非常夺目。西溪本已蔚然深秀,杳然而深,桥成如加慧眼,更深。 1956年,新中国百废俱兴,便在长寿桥的桥头建了两座石亭。在东边的石亭小坐,抬望眼,高天流云,低头瞰,流水脉脉,故名云水亭;在西边石亭一站,周围山石林立,坚如磐石,侧耳听,龙潭飞瀑,雷声轰鸣,水石激岸,壮志豪情,故名风雷亭。一桥担西东,风光各不同。 桥既修成,因傍着大款级的高官老公,侯芳缘夫人又有申请,一则为方便自己的朝拜进香,二则为感念梦中金母之神功,愿建庙一座。于是在夫人的提议下,张镇守使便在此桥的北边、竹林寺塔林的平坦地基上,建起了一座小庙。说其小,一是占地面积小,二是房屋面积小。建筑均系石梁架构,古朴厚重,庙内一碗口粗的爬山虎覆盖着三间大殿,枝繁叶茂,宛如一条青蟒,盘旋卧踞,闻名泰山。周围杨树参天,庙内的6株黄杨因不见阳光,近有枯萎之状,可惜。原来庙内供奉着金母,现在正殿内奉祀着无极老母,东西配殿分别为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 侯夫人是泰山的香客,笃信泰山神灵,便自封为“无极真人”,后人便称这座小庙为无极庙。从字面上以及供奉的神像上看,庙从道家,但庙门口的影壁上却写着个大大的“佛”字,长寿桥西头也刻着“佛有缘”的石刻。庙里共有7幅楹联,内容又涉佛涉道。总之,这座庙非儒非佛非道,又似佛似道,犹如四不像的掎角麋鹿,让人搞不清。不久张培荣被褚玉璞缴械。民国年间,军阀龃龉,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思想混乱,也许这就是时代特征在泰山的记录和反映吧。 庙前有一片果园,园侧有一块巨石,石下有一眼清泉,汩汩泉水汇入西溪,这便是小有名气的无极庙泉水。水质清冽,常年不涸。后人爱护,便将泉水封顶覆盖,仅留一水管外流,又因此地距山下路程适中,正宜锻炼,所以成为上山锻炼之人取水之处。泰山养育黎元,男女老幼,浩浩荡荡,川流不息。路上经常洋溢着这样的问话“从哪儿打的?”,朗朗答曰“无极庙!”泉名已盖过庙名矣。 排队接水之人经常在长寿桥头小聚,享受泰山和生活,但今日已属和平年代,30年代忧国忧民志士在长寿桥下刻留的“洗我国耻”、“还我山河”等警示语,已无人留意了。 6、仙人桥 在泰山岱顶共有三座桥,一是南天门索道站的天桥,二是大龙峪口的过仙桥,第三个便是今天要说的仙人桥。 仙人桥全国很多,但泰山仙人桥非常独特,它不是人工修造的,而是靠天然形成的,是一种地质景观和现象。不同质地的岩石在应力构造的影响下,经过气候漫长的风化剥蚀,在重力的作用下,三、四块山石滑落,天缘凑巧,在难得的一瞬间,相互碰接,挤在一起,磊落成桥,架在了两峰之间,凌空于山谷之中,悬空夹挤,形成了泰山难得的自然景观。 桥西山崖不大,却脊峰高耸,远望如一大鹏的鸟背,而且该峰西侧有紧靠一条峡谷,它和仙人桥下的峡谷犹如一只鸟的肋下双翼,展翅欲飞,若在雨季,雨水顺着两条短促的峡谷急流飞注,泻入南部悬崖,也蔚为壮观。因此在西侧的山崖平台上,有四个大字:“双流翼注”。就是对仙人桥景观环境的高度概括。 这个平台,下临无地,视野开阔,群峰匍匐脚下,豪迈心胸,远望徂徕如画,近感山风猎猎,若有幸赶上泰山云海,则绵延无限浩荡不绝,云海从脚下汹涌而来,向南天门起伏而去,置身其间,仙袂飘飘,不觉已飞仙羽化,故此台名为“望海台”,是体会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佳地点,故向西不远有“老共产党人”李一氓的行书《望岳》。在“双流翼注”题刻的上方,明代袁洪愈留下了“望海”两个大字,高0.8米,宽0.8米,大气潇洒,和当地景观十分协调,太小了则有煞此地风景。 仙人桥东侧,有一堵红墙,从日观峰蜿蜒而来,犹如一条蟠龙,隔开了两重境界。此墙由泰安知县毛澂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87年前后重修,并于墙的南端龙眼位置新开了一个月亮门洞,形成了两个区间,供游人通过,门西为仙界,门东为舍身崖。 舍身崖,便是“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地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泰山开禁后,平民百姓蜂拥登山,泰山民俗崇拜和碧霞元君宗教信仰拔地而起,泰山香火远播四方,遍及全国。但泰山信仰一度扭曲,很多香客为祈求父母病体长安和生命长寿,不惜以身换身,舍身报亲,纵身跳崖,竟形成风气,舍身崖一时成为香客心目中的麦加;还有人效仿南朝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做法,以期在此舍身成仙。为此,明万历年间,山东巡抚何起鸣在悬崖上构筑了栏墙,阻人舍身,并更名为“爱身崖”。八股出身的何巡抚崇尚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劝人保身行孝,以报父母恩德,同时对这种愚昧的行为留诗劝谏,其中倒数第三句的最后两个字是“哀愚”,便撷取二字镌刻在了瞻鲁台的皤杆石上,以警示后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朝的栏墙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1965年重修的石条栏杆,浑朴厚拙,屹立永存。 但是,高大的栏杆并不能阻止历史的重演和传承,现在虽已没有迷信的过激行为,但每年都有人或失恋、或失意、或自刎,自绝于人生,种种原因,特别是平民百姓以求重于泰山,往往从此舍身下崖,一去不返。这种情况发生后,当地景区、派出所等部门人员共同见证,形成材料后,就地掩埋。而且人的躯体经过崖下滚落,形似肉球,惨不忍睹。舍身崖下,历代白骨堆积,松风阴号,毛骨悚然。人死之后,魂飞魄散,游离于崖下林间,阴风漫漫,苦海无边,愁苦愁闷之际,崖侧正好有此石桥,度人魂魄,助鬼升天,以达仙界,这便是仙人桥的功能所在。因而,明代萧协中在此发出了“始信危桥只度仙”的感慨。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山上的一种灌木,学名鬼箭羽,卫矛属,此种植物枝条上四面长有羽翅,翅棱锋利,扎手,故又名四面戟。此木的特点是枝条柔韧性强,折不断,扯不烂,喜阴,耐寒,灌木丛生,多生在高寒背阴之地。五台山的中台上有座山,名翠岩峰,遍地生灵草,簇簇鬼见愁,就是这种植被造就了翠岩峰的独特景观。这种植物在岱顶以北天门居多,因为民间认为南天门是进神的地方,北天门是走鬼的地方,鬼随风走,一钻进这种灌木丛,死缠硬磨,越挣越紧,无法脱身,因而又名“鬼见愁”,鬼见了都愁,便用这种植物来驱赶阴气。北天门最有名的鬼见愁长在后石坞,在弥勒亭的右前方,细高修长,灌木已长成乔木,高达2米多,如果您在金秋十月去后石坞,机缘凑巧的话,会欣赏到这棵卫矛垂丝的奇特景观。 北天门再往北,后山有个丁香峪,峪旁有个思乡谷,各路鬼魂在此集中,集体思乡。它和岱顶的舍身崖、舍林子,山阳的阴阳界、奈河,山前的鬼门关、望乡台、社首山、蒿里山、森罗殿等遥相呼应,三点一线,阴阳昏晓,深刻诠释了《五岳真形之图》中泰山神主管“人生死之期…长短之事”的职能内涵。 |
||
上一篇 ┇ 文字也是一道桥梁 ┇ 下一篇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