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利济桥沿马涌南行,再曲折而西1450米,就到汇津桥。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十八称桥“在瑶溪海口”。过去珠江涨潮时,潮水分别东由鸭墩关、西由凤凰岗口入马涌,到合汉津(地名)两潮汇合,由此把架在涌上的石桥称为“汇津桥”,正是“鸭墩凤岗潮,东西流自合,怪底名汇津,桥跨双虹夹。”(清苏道芳《合流津》诗)此桥俗称马涌桥,汇津桥之名今反而被人遗忘了。
江津桥也是由花岗岩砌成,其结构形式与云桂桥基本相同。宽3.08米(铺以7条阔0.44米的石板),长27.64米,共30级台阶。桥边有石护栏,栏高0.6米,两边各有8个石柱,柱顶呈鼓形,雕有美观的云状花纹。上下桥级阶的中间,今用水泥铺斜坡,以便自行车通过。两边桥顶石板的中央刻有“汇津”两个楷书大字。
汇津桥北连马涌直街,南接西华北直街,历来是沟通北岸的宝岗、龙田同南岸的沙园、瑶头之间的通衢要道,时至今日,行人、自行车、摩托车仍络绎不绝。
据笔者现场考察,在桥体发现了两块至今方志还未记载的较完整的石碑,其中有存史价值的一块是清代光绪二十九年六月由青石勒制的《禁占官涌碑记》。由于年代久远,雨风侵蚀,有的字已模糊难认,但仔细辨读,亦可知其略,大意是:近来有的杉店在岸边竖桩,停泊杉排和寿板,非法占用官涌官地,影响来往交通和居民生活,现已禀明官府,立碑查禁,今后在官涌官地“不准竖桩”,杉排寿板“随到随起”,违者“当众责罚不贷”,并作无主货物处理;如有阻止执行者,即禀官查究。从上述碑文可知,汇津桥附近一带,清中叶以后,商业就较为发达,木材商店林立,是杉木及其制品的集散地。杉排由后航道可直接浮运直达汇津桥,可见当时马涌的涌面之宽、水之深。该桥中间桥孔的净跨达5.7米,大可通80吨以下的货船。
明清以后河南之开发,多集中在珠江前航道沿江一带,汇津桥附近长期是属靠近市廛的农村风貌。马涌堤边一排排的水松(此地今仍称松树基),一簇簇的芦苇,招来一群群的水鸟筑巢栖身。渔舟唱晚,花木扶疏,风景独有韵味,清代不少诗人留下了田园诗篇。如冯筠的《泛棹马涌桥鼓琴》诗曰:“曲曲溪桥两桨轻,露蒙烟重海云情。芦花十里溪边月,又听渔歌G乃声。”吴绍东的《日暮过马涌桥》诗曰:“田禾正稔熟,十里黄云垂。何处荷花风,送香吹复吹。天际鸟三两,时有归云随。晚松凉欲滴,爽气沁诗脾。”这就是汇津桥畔绮丽风光的真实写照。今天,此情此景已不复存在,但自1986年开始,政府耗巨资整治马涌,搞好环保,为民造福。经10年的努力,疏浚河床污泥,铺砌河堤护石,沿堤广种柳、槐、大叶榕等长青树,环境大大改观,桥边又建有双体六角亭和石凳,堪为小憩乘凉的好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