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文字是一道桥梁    芜湖桥梁  
话说繁昌县城五门四桥
作者:伍先华

           

  繁昌县治四次变动,直到迁至繁阳后,才正式修筑城墙,设有四个正门:南门迎薰门、北门拱极门、东门朝阳门、西门威远门,另在城的西南角开有聚奎门。可与之对应的是,五座城门却只有四座桥,唯独没有北门桥,欲知其背后的故事,还得从繁昌的古城墙说起……

  一
  繁昌,古为春谷县,县治(县衙及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在今荻港舒村,历时600多年;公元502年改设南陵郡(县),县治迁至荻港赭圻,704年又迁至籍山(南陵城现址);南唐升元时期(公元937-942年)又割南陵5乡置繁昌县,县治设在延载乡,也就是今天的新港镇,历时500余年。置县初始百余年时间,因县小民贫,无力建筑城墙,仅以竹篱为屏障,并且每年要修补更换,所有费用均要老百姓分摊。县城“出入无门关,客至无馆舍”。当时世人皆称繁昌为“陋县”,仕者不肯来,行旅者不肯游。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知县夏希道首次倡导兴造县城,整修县衙。然而,繁昌县城地处京都南京的上游,长江水道南岸。京都来往官船如梭,常停靠繁昌下船休息逗留,按应不暇,费用开支不堪重负。江边居住,常遭水患;城临大江,难有城池之固,民众亦受盗匪抢劫之苦。
  明景泰末年(1456年),知县李庆为了减轻民众负担,上奏朝廷以繁昌“据南畿上游,来往供递巨剧,邑小莫支”为由,呈请朝廷,欲将县治内迁远离江岸。县城选址“金峨上乡”即今天的繁阳镇。选此处作为县治,主要是处于繁昌五乡中心地带,老百姓办事方便。不仅比江边安全,更省去诸多开支。此处北忱大信山,南拱金峨山,梅山隐玉山列于东,铜山大阳亘其西,“四面八方都是山”。有山就有水,此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群山之水由西北向东南流淌,可谓山清秀之处,是块好地方。李庆上奏得到了当时右佥都御史吴琛(孙村人,相当于现在国家监委副主任)的赞同。后又因征迁费用困难搁置。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知县王珣才正式将县城迁至金峨上乡,延载乡城址改名旧县。

  二
  县治南迁,百业待兴,更无财力速建城墙。建县署、造粮仓、修道路、整河沟,还有“庙与学宫俱建”处处需要捐税劳役,且房屋建筑地基多为义民捐赠。繁昌县小田少,万余人口,无论按田亩摊费还是按人口抽丁,都难以维系快速建设发展的需要。自县治迁入新址180多年,也没有建造城墙。县治无城,百姓常遭山寇、匪患、楚江之贼骚扰。而周边南陵等县亦已筑城,百姓渴望早筑城墙安居乐业。
  明天启2年(1622年),巡方御史林一柱,上奏朝廷,请求筑城,虽经朝廷允准,但因拆迁房屋,摊派费用等问题争议很大,未能建成。崇祯8年(公元1635年),知县罗明祖又筹筑城墙,因经费不济,只建三道城门又停工了。后因北方混乱,江南震惊,经抚按奏请朝廷下了檄文。崇祯10年,由知县张继曾召集全县士绅父老,议定照田派费,筹备白银三万余两,复工建造。整个工程从崇祯11年(公元1638年) 1月起,至次年3月告成,仅用了1年零2个月的时间,从此繁昌县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城墙。城分四门,东门名为朝阳门;南门名为迎薰门;西门名为威远门;北门名为拱极门。建成完工后的七月份,叶先春、魏极等生员呈请,知县张继曾同意在西南学宫外破城墙增设一门,并由二生督造,原名为天马门,后改为聚奎门,门上建有城楼。由于门外涉水,进出不便少有人往来,主要为学生进出,每年考生学宫大考不用绕行。明末清初,由于海贼猖獗,各门又需专人看守耗费财物,不久就将此道门封塞了。
  繁昌县城西北扆山,东南阻水,峨溪河经西向南再向东流淌,三面河(濠)绕城,部分城墙沿河修砌,船渡过河极为不便。

  三
  繁昌建筑城墙,使得官府与百姓财力物力更加贫乏,短时间无力再造桥梁。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也就是县城竣工后第四年,繁昌籍太医院院判(在朝廷管理医疗事务的正五品官员)王道纯,叹家乡“路属通衢,城濠隔绝”难通行,个人捐款在东面朝阳门外,建造了一座跨河桥,名为“百子桥”,俗称东门桥。由于当时个人财力有限、技术落后,所造桥梁,到了他孙子王惟先理事时,桥体倾倒,王惟先又出资重新整修得以通行。
  繁昌是皖南门户,是芜湖通向皖南交通要道,东门桥自然成为战略咽喉,所以该桥历史上曾多次遭到破坏,又多次重修。新中国建立初期,为恢复芜青公路运输,当时修建了一座钢架木面桥,仅能一车通过,又称“洋桥”。1967年10月改建为两孔拱形公路桥,每孔17.2米,全长51.2米。“文革”时易名“东风桥”,1978年复名“东门桥”。2004年秋季,因桥基下沉,桥面断裂,经论证拆除重建新桥,10月22日,老桥拆除,新桥动工重建,由安徽省勘察设计院设计,安徽路达公司施工,2005年7月8日竣工通车。桥长51. 54米,宽15米,人行道3米,造价为219万元。
  乾隆十五年(1750年),县令王熊飞,以聚奎门外河滩无桥,地灵暌隔,捐俸禄倡议建桥,士民紧跟踊跃捐助,建聚奎桥三瓮,次年重新修葺开启聚奎门,乡试考生进出方便,后又数次开闭,最后城毁桥之不存。
  二百多年后的1996年12月20日,在聚奎桥原址上游几十米处,开工重新修建一座跨河大桥--金峨桥,桥南北两端连接新建金峨路街道。1997年6月28日竣工。全长92米,宽24.5米,人行道3米,总投资290万元。
  而县城的西门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本县一位叫魏邦的捐资助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经众人募集资金重修,名为“双股桥”。1960年1月改建为双孔石拱桥,长19.9米,宽6.8米。1995年11月再次修建新桥,1996年12月竣工,平跨西门河,全长16米,宽23米,投资50万元。
  然而,繁昌县城最著名的跨河大桥,应该是南门桥。大桥因逼近金峨山,故名“上峨桥”。初建史料缺无考证,但南门桥年代可能早于东门桥。清康熙六年(1667年)春重修,结构为石砌拱桥,教谕(当时县教育主官)戴之瑾为之作记,笔者查考该篇史料未得。到了1958年南门桥被改名为“三八桥”。1978年拆除改建易现名,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梁全长50米,宽12米,人行道6米。2004年10月12日因桥面损坏脱落,进行维修换面,桥基加固。11月12日竣工,耗资为13.1万元。
  县城三面河水绕行,当年五座城门四门过桥,唯独北门没有桥。这是因为,北门是县治南迁“来时的路”,北面近处不掘横向护城河道,陆路相通无需过桥,成为县城主要出入之通道,畅通无阻。隔水需架桥,桥梁年久易损,甚至有倒塌危险,也容易遭人为破坏。
  如今的繁昌,早已不是“陋县”。近几十年来,峨溪河沿途又架设了多座现代化桥梁,有步行桥、龙亭桥、繁阳桥、峨溪河大桥等等,但仍然不会有“北门桥”。
 
     
上一篇 ┇ 文字也是一道桥梁 ┇ 下一篇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