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文字是一道桥梁 丽水桥梁 |
瓯江上老桥新桥共叙辉煌 |
作者:佚名 |
|
有水就有桥,自古以来,桥不仅沟通了人类的相互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其本身也是集建筑、科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宝贵结晶。 瓯江江面上,渡,诉说着丽水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几代丽水人的记忆。解放前,两岸群众往来主要依靠渡船,亲友交往,“过河摇橹”;村民进城,“出门摆渡”。每当遇上阴晦天气,“摇橹摆渡”的日子,更是让瓯江两岸的村民心有余悸。 如今,在浩浩荡荡的瓯江上,一座座桥梁耸立而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浮桥到高速大道。丽水城区从只有一座浮桥,到现在已建成桃山大桥、小水门大桥、水东大桥、塔下大桥、紫金大桥、社后大桥、溪口大桥等11座桥梁;在青田境内,瓯江已实现“九桥跨江”,两岸群众来往自由,货畅其流;在云和县境内的瓯江干支流上,包括一座列入规划、年底开工的悬索桥,共有7座桥梁;在素有“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的龙泉市,包括古韵古味的廊桥和现代化桥梁,最终汇入瓯江的河流上建有171座大小桥梁;而在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庆元,则有57座。 瓯江上的桥史,是一段辉煌无比的历程。在漫漫的历史中,无数桥梁沟通了交通,便利了生活,同时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它们静静地向人们叙述:六十年丽水基础设施建设的变化翻天覆地。翻开这一段历史,让我们在追忆廊桥古朴和典雅的同时,展望一番耸立于瓯江之上的现代化桥梁——最具民族建筑风格的廊桥——永和桥 若非亲自坐过永和桥上的长椅,真的很难体验中国木石结构廊桥的精致和典雅。置身其中,你可以直接感受到廊桥独有的气质,古老而又质朴,那种优雅几乎是天生就有的。而从河岸远观,却又可以发现长桥的大气和力量。在那里,我对自己说,这是中国,这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的生活。 永和桥位于龙泉市安仁镇,是浙江省历史悠久、建筑精美、保存较好的大跨度古桥之一,建于明成化元年,取名永宁,清顺治间毁于火,康熙五十七年重建改今名,距今有500多年历史。从清顺治年间至今,它历经了大小数十次火灾和山洪。 永和桥为悬壁式廊屋桥,系木石结构,总长125.7米,2台、3墩、4孔。桥上廊屋42间,中有桥阁。桥门上悬挂“永和桥”匾额,桥两端设有飞檐斗拱层叠的桥头堡,两侧各为石台阶27级,自上而下,连接街坊,桥内设栏干木凳,供行人歇息。桥下有条石错缝平砌的桥墩,中央三墩迎流作雁翅分水,墩上木梁双向平衡展出,逐层加距伸出,纵铺桥面。 走至桥正中,有一小阁颇具特色,中间屋顶升起,为歇山顶,翼角起翘。北边有一个袖珍供台,不过现在那里除了红纸黑字的“关帝爷之位”外别无其他。南边则有一个长方形的窗口,经此处南望,恰好一幅青山绿水美景图像装在镜框里。 永和桥以它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著称于世。它采用简支悬臂结合式的建筑方法,拥有四层七檐牌楼式的桥头和双檐廊屋,很值得有志研究古代桥梁结构者探讨。有心人若在桥下往上一看,其工艺之精湛,让人望梁兴叹,古人刘笃材作诗颂曰:“风帆叶叶漾中流,两岸疏林绘晚秋;横锁彩虹分玉镜,钟灵不亚古槎州。”而在当今世人眼中,它也是一项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今人项芹有诗:“安仁镇永和桥,石墩木梁廊屋高;五百余年文物贵,四十二间虹一条;月上凭栏听石鼓,雨后垂钓看金涛;最是炎夏乘凉爽,黄童白叟海天聊。”就连日本人清木重雄也不禁惊叹:“在这深山区,想不到古代有这样雄伟壮观的廊屋桥。” 至今,永和桥桥头还有一块石碑,一面是“修筑永和桥志”,另一面是“倡捐芳名”。“文革”期间石碑曾被人打入地下20年,1986年重回到桥上,它是桥史的“见证人”。 1981年7月,永和桥被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直至今天,这座古老的木桥,依然生机勃勃,人们的生活与其息息相关:儿童喜欢在上面玩耍,老人还是习惯在桥上来来回回地走。 永和桥是“安仁”的象征,是人们世代生息的“伙伴”,它将千秋长存,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具魅力,真正实现“亿万斯年,利济无穷”! 逝去的美丽廊桥——龙庆桥 60年前,在梅溪上横跨着一座连接小梅与曹岭的美丽廊桥——龙庆桥,而梅溪是历史上龙泉通向温州,瓯江上游起始的第一个码头。横跨梅溪的龙庆桥不仅是浙闽要道,小梅、曹岭两地人民的友谊桥,也是两村村民嬉戏、休憩的好去处。当时码头沿岸“帆船如梭”,可同时容纳上百只船只同时停泊,过往商旅不断,一片繁荣景象。 这座庆元、龙泉两县合资兴建、引以为豪的龙庆桥为石木结构屋式廊桥,长140米、高14米、宽5米,竣工于民国13年。从桥头拾级而上,迎面桥门石刻横匾上可见“龙庆桥”三个苍劲大字,题字出于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之手,这也使得龙庆桥成为丽水市唯一一座有状元题词的廊桥。 桥下五个大桥墩,全部由大块石条垒砌而成,不用任何粘合材料,精密得连石缝中都插不进一张纸,坚如磐石的桥墩顶部雕凿着一个巨大的鹰头,甚为壮观。桥上有三十六间桥屋,雕梁画栋,正中设有观音神佛,终年香火不绝。一位叫王倬的老人曾用诗描绘了当时美景:“台湖山上白云清,龙庆桥边水色明。三两孩童持小网,绿茵底下捉蜻蜓。” 然而,这些都只是史料记载,亲眼目睹龙庆桥风采已是奢望。1949年5月中旬,一批从战场溃败而逃的国民党第18师准备逃亡到福建、台湾。途经此桥时,胆颤心惊的敌人为了阻挡解放军的追击,撬开了桥面石板,将浇满煤油的破布铺在桥上,点燃大火,焚烧了龙庆桥。 20世纪50年代,为了方便群众通行,政府在仅存的桥骸石墩上搭建木板桥,邻近的孩童上学都得经过此桥。每至洪水泛滥时节,洪水滔滔,不仅漫过桥面,甚至漫到镇上,涌进村民家里。走在桥上,桥身“嘎吱、嘎吱”作响,木板桥便成了危桥。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桥身溃烂最终被完全拆除。 眼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拆除,龙庆桥仅剩两个桥墩,廊桥化为遗梦,石墩却成为记载历史的碑文了。此时,只有那只“鹰头”依旧翘首立于天地之间,以一副饱经风霜、荣辱不惊的姿态显示着一种成熟、坚韧之极的神韵,只是凄凉中又承载着过往的岁月风霜。 “复活”的百年古廊桥——竹坪桥 一座廊桥就是一首凝固的诗。竹坪桥位于庆元县左溪镇竹坪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距今已有167年历史。南北走向,全长36.69米,净跨18.2米,矢高9米,面阔4.48米,廊屋17间。相传村口风水林路上蜘蛛网很多,影响行人,经风水先生点拨,将桥两侧倾斜下来的木檩建成状似蜈蚣脚,从此,这里就没有蜘蛛网,故又称蜈蚣桥,是庆元古廊桥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座。 一百多年来,竹坪桥未曾被岁月侵蚀,却在2006年台风“桑美”肆虐中,这座百年绝品木拱古廊桥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桥的木料也被大水冲得无影无踪,这令因廊桥获得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的庆元人痛心不已。 在青年木匠胡淼的带领下,村民们自发组织到下游数十公里的河边寻找木拱廊桥的旧材料,最后找到了上百件这座桥的木料,并成立重建筹备小组,积极筹备古廊桥的重建工作,每天有十多位石匠义务为重建竹坪桥筑桥基。 该桥自2006年10月14日动工,投入木材80多立方米,25万元资金。为了让竹坪木拱廊桥真正“复活”,木匠师傅完全按照传统工艺建造:木拱架是用116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型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却异常牢固。通过竹坪村村民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2007年10月27日,历时一年多,负债十多万元的重建工程竣工了,这座曾被“桑美”彻底摧毁的木拱廊桥——竹坪桥“重生”了!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周围有溪山之胜作衬,桥下有清水如镜相映,长亭连短亭的竹坪桥静卧小溪碧波之上,如长虹卧波,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如瑰宝镶嵌于群山之间,它的无声无息,如梦似幻。它有娇美而独特的身姿,屋身披挂着多层遮风挡雨板,在山野里仿佛一只巨大的穿山甲,披鳞挂甲;屋脊廊檐,则保持着传统亭台楼阁的轩昂气势;在每一块飞檐翘角处,又存有当地工匠精雕细刻的生动装饰。这样一件件巨大而真实的艺术珍品,耸立在山水清幽处,掩映在浓绿古树间。 丽水城的第一座大桥——桃山大桥 在丽水的瓯江水面上,第一次造大桥,就是丽水城西面的桃山大桥。在大桥未建成之前,桃山渡口是过江的主要据点。最早的时候,用数只小船合成载一辆空车过江,渡船没有机器动力,船工全靠竹竿硬撑过渡。当然,渡船有规矩,上船前是“旅客下车,空车过渡”,下船则是“旅客先下,汽车后开”。待汽车使劲地开出满是石子的溪滩,才让旅客上车,极不方便。 1967年下半年,桃山大桥正式开始动工。当时生活是很艰苦的,吃住都在指挥部。大桥指挥领导、技术员、工人包括带家属的在内,统统住草棚。草棚小房间是搭在租用的田上,每间约8平方米,两张床铺、一张桌子,作办公用的。500多位工人住的、办公用的、食堂用的、放器材用的仓库大大小小共1000多间,就像一个草棚的小集镇。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全体干部职工工作和生产的积极性依然很高,每天三班制、露天作业,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大家都保持着高涨的建桥热情。干部与工人之间,技术员与干部工人之间,工人与工人之间,关系很团结融洽。 当时造一个大桥墩,要从河底部用泥草包得严严实实。围一个圈,20至30平方米,再把圈内的水用抽水机全部抽出,才能开始清基、砌石、浇水泥。由于条件有限,工程量很大,因而从杭州运来的抽水机常常不够用,就得向地方上租借。 1968年5月,从桃山引桥开始,做到第三个桥墩时,砌石高度还未高出水面,恰逢天降大雨,洪水猛涨。工地上500多人全部投入抢险、围堵洪水进入圈内,日夜奋战,几十部抽水机全部投入排水,都无济于事。洪水退后,桥墩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堆乱石,损失巨大。但大家并不气馁,重振士气,从头开始砌基。 I970年1月,桃山大桥建成,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278.7米,8孔,每孔净跨30米,桥面净宽8米,桥高20米。此刻,人们盼望了多少年的愿望终于成为事实,真可谓是“天堑变通途”,全县人民无不欢庆鼓舞,这便是新中国成立后丽水城边出现的第一座大桥。 “前生”为浮桥——小水门大桥 丽水城区原先的小水门大桥,是四墩五孔的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351.7米,桥面宽10.24米,两侧各1.62米人行道,于1981年11月24日破土动工,1983年12月25日竣工验收,同年12月30日举行隆重通车典礼。 在有小水门大桥之前,先有小水门浮桥,浮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即存在。八百多年来,该浮桥先后虽然数十次变迁,但它的建筑形式仍一直保留下来,只在用船数量和架桥地点有所变化而已。 20世纪80年代,丽水城区瓯江两岸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危及百姓的安定生活,加上瓯江水患频繁,特别是洪水季节,浮桥经常被飘走,来往行人只得到大水门过渡,往返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人民群众对建桥的呼声日渐增大,解放后召开的历届丽水县人代会都有强烈要求建桥的提案。 而在当时,国家正在投资建造云和紧水滩水电站,为运载大型设备,需要加固桃山大桥,于是就有了一笔资金,政府从方便群众着想,提出由地方再凑部分资金在大水门或小水门择址新建一座新桥。 然而,建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各种现实问题凸显而出。比如桥址的选定,都是经过现场踩点和专家勘探的层层比较,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兼顾到大水门古城门的保护以及与万象山风景区相连接,最终才确定小水门外建桥最适宜。 桥梁的建设先后征用了大桥接线用地60多亩,拆迁民房8000多平方米,接通大桥两头公路4.88公里,终于建成了小水门瓯江大桥。自此,小水门瓯江大桥不但代替了沿用800多年的小水门浮桥,为沿江两岸战胜自然灾害、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为紧水滩电站运输大型设备提供了方便,而且实现了解放后历届人民代表以提案形式强烈要求建桥的愿望,也结束了进城摆渡的历史,并由此拓建了一条括苍路,使丽水古城增添了新的容颜。 为实现丽水城区南扩、跨江发展战略,小水门大桥的扩建显得十分必要。2002年1月15日,小水门大桥扩建工程正式开工,2004年1月1日完工,历时715天。拼宽扩建后的小水门大桥为7孔46米钢筋砼肋拱桥,全长448.774米,其中主桥长338.174米,桥宽28米,人行道2.5米,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1级,设计车速为40km/h,抗震设防6度。 我市唯一的国家级特大型桥梁——紫金大桥 在丽水城的南明湖上,有一座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单塔花瓶形斜拉桥——紫金大桥。它是城区车辆通过城市主干道紫金路出城的快速通道,是连接市区南北区块的重要桥梁。 2003年4月破土动工、2006年1月正式通车的紫金大桥,总投资1亿多元,工程全长736.7米,由主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主桥长526.7米,主桥宽30.5米,主塔高107.6米,按照城市主干道1级设计。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座单塔花瓶形的水泥柱斜拉着68条粗壮的铁索,从低到高依次穿过水泥柱,像巨人的手臂斜拉着主桥身,保持大桥的平衡力。 紫金大桥是国家级特大型桥梁,是丽水市区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的施工、监理等各参建单位克服了台风、材料涨价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攻克了大直径桩施工、高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主塔特级高空作业、索导管精确空间定位等技术、质量、安全控制难点。据了解,紫金大桥设计年限为100年,7度抗震设防,设计洪水频率为百年一遇水位。大桥的最上面有“紫金大桥”四个金色大字,站在远处看去,紫金大桥像一个巨人矗立在南明湖上。 紫金大桥不仅雄伟,而且非常美观。整座花瓶形的塔都添上了黄绿色的乳胶漆,再加上两边68条银白色的斜拉索,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耀眼。为了方便市民欣赏景色,该桥在主桥部分专门规划了用作观光的人行道,市民可由“桥头堡”楼梯登上近20米高的主桥桥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观赏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 此外,大桥的景观照明也颇具特色。桥身灯光由紫色和金色交相辉映,使大桥成为名副其实的“紫金”大桥。塔顶的探照灯,不仅照亮了大桥,而且将半个丽水城照得如同白天,桥沿上一根根玉兰花灯柱像一个个勇敢的卫兵日夜守护着大桥。桥沿下,两侧各有一排彩灯,无数盏彩灯像无数个少女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跳舞,一会儿蓝、一会儿黄、一会儿红......时刻变换着颜色,让人眼花缭乱。 早晨,人们来桥上散步,南明湖上的微风吹拂着行人的脸庞,感觉格外清爽。夏日的傍晚,人们三五成群地去桥上乘凉,一边谈天,一边欣赏夜景,悠闲自在,不亦乐乎。桥上一束束五彩明亮的灯光和南明湖交相辉映,此时的紫金大桥像是披上了彩虹外衣,五彩斑斓。驻足俯视,迷人的夜色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美不胜收。 龙泉城里的新世纪桥梁——剑川大桥 在龙泉城里寻觅着,江,依然是穿城而过的那一条瓯江。登上留槎阁放眼四望,江上的五座大桥,桥桥凌空飞架,交相辉映,壮丽无比,只是那座气势不凡、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剑川大桥,格外夺人眼球。 龙泉人自古崇尚造桥,剑川大桥是建于21世纪的现代化桥梁。2002年11月19日,备受龙泉市人民关注的剑川大桥举行了开工典礼。2004年7月,全长245米、宽27米的剑川大桥竣工。 剑川大桥建于南大桥下游,飞挂两岸,沟通南北,它与丽龙高速相连接,是龙泉城区通向外面世界的快车道。主体工程竣工后,政府又相继投资了200万元建设剑川大桥的附属工程:给水工程、绿化工程、亮化工程、工艺广告牌工程及装饰工程。如此设计,不仅方便了城区与水南之间的交通往来,而且大大提升了龙泉作为山水城市的品位。 漫步桥上,大桥北端两侧人行通道,两只高大威武的领头狮成为大桥的一大景观,两边的石栏杆上有数百只形态各异的小狮子。站在大桥上,向东眺望,视野的宽阔,清澈的水面,更有一种心旷神怡、舒解压力、自然陶醉的感觉。 龙泉剑川大桥的建成给百姓日常生活和出行带来了诸多的方便:江滨两岸柳绿花红,一派生机,宽阔的柏油路和美丽的绿化带延伸向前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打造出一幅“一江映花红,两岸披绿衣”的江滨美景。 与环保相协调的大桥——北溪大桥 当长虹卧波、天堑变通途的云和县北溪大桥建成后,将结束沿线村民长期靠摆渡过河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作为全省最大的康庄工程项目,这条建成后的美丽跨库“彩虹”将圆了沿线群众多年来渴望脱贫致富、奔小康生活的美好愿望。 北溪大桥处于云和县石塘镇石塘水库中游,起点位于石塘镇过头村和53省道丽浦线相接处,跨越石塘水库,沿石塘水库左岸向西延展,终点位于石塘镇大源口村,长247.5米,总造价1700多万元。 据了解,北溪大桥水底最深处达21米,为了保证安全畅通,大桥将建设9个桥墩,修建7米宽的双车道。它的建成,将带动附近行政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在云和整体区域经济的辐射下,沿线人民将逐步走入康庄大道。 同时,北溪大桥的建设充分考虑对小顺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做到了为生态景区“让路”。在建设过程中,沿途需对山体进行开挖,势必会破坏景区植被,从而破坏景区生态环境。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交通部门经过深入调研,最终放弃了对山体开挖沿景区建路方案,而采用建设隧道的方案。通过优化设计,因势利导,北溪大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山体的开挖和植被的破坏,真正做到路景相融,桥隧相连。 该工程自2008年5月22日开工,进展顺利,计划将在2010年3月底完工。建成后,它不仅成为沿线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也将是迄今为止我省最大的康庄工程项目。 民间捐资建成的大桥——西门大桥 建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青田县城西门外瓯江渡口,仅靠两艘轮渡日夜对开,两岸的人和车辆总是排着长龙,有时候进出城一趟要等上两三个小时,每遇江上发大水渡轮就停航,让人们倍受煎熬。 千古摆渡,往返不便,瓯江上建桥便成了侨乡人民挥之不去的夙愿。 20世纪90年代初,青田县决定建设西门瓯江大桥。1990年全县的财政总收入仅为2135万元,而建桥却需要投资3300多万元,如此预计,即便是全年的财政收入全部投入也还不够造一座桥。为此,县里发动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全县性民间捐资造桥活动。 1992年9月16日,经过近两年的运筹,西门大桥开工。 1995年10月30日,青田境内第一座横跨瓯江主干道的大桥——全长383.75米的西门瓯江大桥如期建成,改写了青田100公里长江面无桥的历史,从此天堑南北变通途,开辟了青田桥史的新篇章。 西门大桥打通了南北交通经脉,宣告结束了青田城市建设的漫长等待期。汩汩奔涌的发展激情被点燃,330国道、49省道、57省道相继与大桥交汇贯通,人口迅速向县城周边集聚,一个可容纳数万人的水南新区呼之欲出,过去居民“宁要太鹤山下一张床,不要水南一套房”的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 如今,驻足江畔,登高一望鹤城,只见西门大桥飞跨瓯江南北,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流光溢彩。入夜,亮丽工程彩灯一亮,真是长虹卧波,浮光耀金,两岸高楼大厦,更是华灯万千,长相辉映,连接着滨江两岸十里不夜天。 横卧着的彩虹桥——太鹤大桥 美丽的瓯江自西向东流淌,像一条绿色的带子绕过青田鹤城,将这座小城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宽阔的江面上横卧着一座彩虹似的大桥,凌空飞渡,又将南北两岸连在一起,这便是太鹤大桥。 太鹤大桥是青田县城中心大桥,是一座城市交通桥。它北起新大街,南接瓯青公路,全桥总长628.6米,其中主桥319.3米,宽10米。大桥于1996年1月28日开工,1999年11月建成通车后,为县城瓯江两岸的群众来往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鹤大桥横跨在瓯江两岸,将鹤城和水南浑然地连在一起。大桥两头的引桥呈半圆形,分别向马路延伸。走在桥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南北桥第一个拱形柱上的四个大字——“太鹤大桥”,这是由原浙江省省长柴松岳题名的。大桥最壮观的是桥身两侧三条拱形像彩带般的支架。两旁的人行道上竖起一排排钢管栏杆,栏杆间一个个灯柱犹如一位位士兵,气宇轩昂,日夜守卫着大桥。 站在桥上,手扶着桥栏杆,眺望江面,江水泛着微波。在桥上小驻,不仅可以远眺鹤城全貌,而且可以俯瞰足下的大江,虽然江水气势略逶,但清澈美丽。忽然间,一阵鼓声传来,放眼眺望,一艘龙舟迎面驶来,江水在船桨的划动下泛起阵阵涟漪,不一会,龙舟便穿过桥洞,驶向远方。桥身倒映在碧绿的江水中,更具一番诗情画意。 时值今日,鹤城车辆与日俱增,太鹤大桥显得拥堵而热闹,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然而,当你问起鹤城镇在哪的时候,他们会指着太鹤大桥,告诉你,在美丽的太鹤大桥那儿,就是鹤城镇! ( 文章来源:丽水日报 供稿人:文/陈炜芬 周华俊 徐晓军 张建平 练彦 责任编辑:叶丽丽) |
||
上一篇 ┇ 文字也是一道桥梁 ┇ 下一篇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