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文字是一道桥梁    绍兴桥梁  
诸暨古桥
作者:何仲尧

    桥,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如下解释:“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高而曲也。”最初是由古木自然倒下,跨于水上形成。我国众多的桥梁类型中,梁桥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其次是浮桥、索桥等,最后才发展出拱桥。史籍中最早的桥建造于商代,名曰“巨桥”。《诗经·卫风》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所谓淇梁,即架设在淇水之上的桥。淇水因淇县而得名,即商朝首都朝歌。《水经注》记载,巨桥边有一个大粮仓,商纣王囤积了大量粮食,却不愿发给饥渴的民众。周武王伐纣后,才在巨桥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可见,在先秦的夏商周三代,中国已经具备架设原始桥梁的基础。
  远古时期的木桥、磴步、浮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如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代,古越先民的舟楫已在宁绍平原的水网中穿行。其时在小河上横舟为桥,在较宽的河面上架舟为梁,建造浮桥应在情理之中,诸暨的水乡泽国是浮桥应用得最早最广的地区。

  一
  诸暨七山一水二分田,多山多溪涧,有溪则汇江,溪江亦生桥。先人越涧穿溪过江,或借竹索藤索,或借独木石墩,或以舟为桥。诸暨古桥之痕迹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据明骆问礼《千秋桥记》载:“俗传勾践隐居勾乘时,嗣君卒从朝迎,即命驾桥二所,曰万岁,曰千秋……万岁桥在千秋桥北五里许,今为田间水道,名上尚存。”说明西周后诸暨已出现木梁桥和浮桥。尤其是会稽大山里自然生长的千年古木在加工上更为便捷。
  古人在营建桥梁时,最先考虑的便是将树木打磨成造桥所需的“梁”与“柱”,再将二者以榫卯相连接,形成全木质结构的梁柱桥。如近代枫桥江下廊桥、山下湖大桥及浦阳江下流的湄池大桥等等。古人将桥梁上的木材层层挑出,承接短梁,纵横交错,木上加木,每层往外延伸几尺,形成一个类似于古代宫殿设计中斗拱类型的桥墩梁枋结构,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分散桥墩本身承受的压力。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减少桥墩,增加桥身长度和跨度,在满足设计美学之余,还预留了安全空间。整座桥在设计上呈现“简约”风格。建造桥梁时,施工者没有使用一颗钉铆来建造桥梁。反而选择在桥墩上打凿很多大小不一的榫,然后使用一些形状不同的木条进行斜插衔接。古人在造桥技术上突破了原先单一的梁拱伸臂式结构,建造出更具艺术难度的叠梁拱飞桥。这种桥无钉、无铆、无桥墩,完全依赖于榫卯以及木材本身的韧性,凭人手紧密相连。但木头本身具有易燃性,且长期浸泡在水中容易腐朽,在长期使用中很容易出现事故。如《汉书·王莽传》中记载:“地黄三年(公元22年),灞桥火灾,自东起。卒数千以水凡沃救不灭。”
  至秦汉时,全国则开始有石木结构、砖石结构的桥梁,石拱桥还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而吴越地区遍布石式建筑,对石头的应用比较广泛,在诸暨一带,几乎随处可见。这主要得益于其地理区位因素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诸暨地势呈“依山傍水”。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域的70%左右,木石易取。
  尤其是秦汉时代冶铁技术的提升,桥梁设计者开始以更坚固的石料代替木头作为桥墩,将架桥用的石材利用打桩工艺,深埋地下,以“托木+石梁+石轴”的组合稳固桥身,使之形成最稳固的基础支撑体系,是为木梁石墩桥。历朝以来,地方上一些士绅也积累了大量财富用于修葺桥梁,互通有无。在木梁石墩桥出现之后,桥梁设计师在此基础上以石梁替代木梁。流传至今的古代梁桥多半是这类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平铺石板搭建过江用的桥梁。原为木梁石柱的多孔连续伸臂梁桥,后改为石梁石墩伸臂桥。
  古越之地,“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水网纵横交错,水路交通异常发达。在建设石拱桥时,设计者普遍会先考虑桥梁置于溪涧河道之上,是否会阻碍正常的水路运输,因此,在这里经常能看到坡度较高的单孔石桥。不过,这些单孔高拱的古桥,更多考虑的是桥梁本身的实用性。在单孔石拱桥面世以后,多孔联拱石桥随即到来。多孔石拱桥让桥身长度越变越长,与伸臂式梁桥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相较于后者,其重心更加平稳。
  同时,《越绝书》中多处记有勾践作为游乐休息的石室。此类石室的断面为三折边型,这种全部用石板建成的梯型石室为石拱桥的建造提供了技术条件。诸暨至今保留有从梁桥、三折边桥到圆弧拱桥的古桥发展轨迹,与绍兴一样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

  二
  诸暨之古桥,大多保存着梁桥、三折边桥和圆弧拱桥的痕迹。异彩纷呈,光彩夺目。有的优雅别致,有的高大雄伟,也有的玲珑俊秀,精雕细琢,构思独特,工艺精湛。
  宋《嘉泰会稽志》记述当时诸暨主要桥梁13座,如吴方士干吉所居的干溪桥 ,唐大历中建的通远桥(太平桥),枫桥,放生桥,唐天宝中县令郭密所建的义津桥,以及丰江桥,双桥,竹桥,苦李桥,观湖桥,跨江桥,栎桥,下黄桥等。明刘光复在《经野规略》一书中,标出诸暨境内十座重点桥梁:善感桥,千秋桥,会义桥,太平桥,跨湖桥,落马桥,茅渚埠桥,竹桥,新亭桥,金浦桥。
  清《康熙诸暨县志·水利志》记述当时有桥梁三十三座,增补桥名有桂衣桥,义津桥,太平桥,众安桥,采芹桥,茆渚桥,长官桥(落马桥),会义桥,鲤湖桥,双桥,祝桥,新亭桥,苦李桥,栎桥,枫桥,五显桥,干溪桥,黄沙桥,李家桥,兴乐桥,跨湖桥,永和桥,下黄桥,丰江桥,善感桥,黄婆桥,邵家埠桥,千同桥,通浦桥,金浦桥,朱桥,马婆桥,宝珠桥。还有放生桥,观湖桥,跨江桥。《乾隆诸暨县志》又增收五座:蟹根桥,义士桥,千秋桥,镜方桥,万岁桥。而《光绪诸暨县志》计收录桥梁达304座。真是万古名桥出越州。
  如今全市保存完好古桥闸有84座,其中31座建于民国,53座建于清代以前。如张家宝珠桥,溪圆桥,大地美丽桥,渎溪读西桥,枫塘合津桥,王家大桥,岒上畈银河桥,上文祠堂桥,兴隆桥,湖田莲经桥,大桥村大桥,大院里村思亲桥,古竹院拱桥,里蒋乐安桥,里蒋宁七房桥,下蔚道化桥,大山坞村平安桥,大山坞村永宁桥,上培善安桥,吴子里清潭桥,下吴宅万安桥,砚田后马桥,东一燕山桥,东一镇宅桥,凤联八字桥,古有贤长青桥,闹桥太平桥,吴屋畈济世桥,吴屋畈徒杠桥,溪头紫山桥,朱村块木桥,卓溪卓溪桥,卓演普济桥,卓溪太平桥,在砩村永宁桥,孝泉桥,孝义五显桥,丁严王落马桥,斗门牛头桥,霞阳乐善桥,霞阳永济桥,下坞护镇桥,庙下畈清潭桥,外刀重兴桥,板桥郦陈桥,姜村金雁桥,姜村仙架桥,钱家塔寺桥,孚家湖画眉桥,孚家湖万福桥,孚家湖瑶锦桥,金山湖石拱桥,岭北周冬青桥,岭北周环月桥,岭北周小坑口石梁桥,岭北周永春桥,盛庄里洞桥,白仓永安桥,金家山三多桥,栗树坪媲美桥,栗树坪岩下桥,六蓬广济桥,梅溪莲经桥,同山桥,凤仪楼玉锁桥,石邵太平桥,青口永安桥,大马坞五云桥,丰坞永丰桥,周家桥,紫阆镇东桥,丁家坞太平桥,韩家湾福禄桥,黄坑庙桥,绛霞咸宁桥,保生桥,大隆永兴桥,皂漠凤涧桥,萍溪洞桥,萍溪开元桥,斗门大闸,铁石堰,陈严家水闸。另外还要加白塔湖的翠环桥和九婆桥。
  现在诸暨的梁桥共有38座。
  溪圆桥。坐落在诸暨市大唐街道的五泄江上,北连大店镇金家村南接草塔,距金杭公路100米。溪圆桥横跨五泄江,南北走向,16墩15孔,为梁式石板桥、桥面由7块(纵向)或10块(横向)条石平铺而成,全长145米,桥宽2.25米,高4米,每孔跨度不等,以7.8米为多。桥墩为青石砌筑,桥面不设栏板和望柱,桥北端建有“溪圆桥”凉亭,内有溪圆桥捐助碑六块。
  渎溪渎西桥。位于草塔青山村渎溪自然村渎溪坑上,南北横跨在渎溪上,为三孔石梁桥,建于民国。桥长22.4米,宽2.5米,高3.4米。拱券略呈八字形,桥体用条石并列分节密筑,桥墩上西侧设两分水尖,分水尖间距7.5米,桥面用青石板并列砌筑,两侧设青石栏板,栏板离桥面高为0.5米,宽0.17米。南侧、北侧各设五级台阶供行人上下桥面,与两侧路面相连。两侧桥面栏板青石板阴封渎西桥。
  岭上畈银河桥。位于草塔上余村岭上畈自然村银河潭头。南北横跨在渎溪江上,水流由西向东,为青石三孔梁桥,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桥体为青石叠砌,桥长29.5米,宽2.0米,高4.2米,西侧设青石护栏,护栏设望柱。护栏高0.6米,宽0.1米,两边设垂带,青石桥面已有明显损毁,原有青石台阶已缺失。桥体护栏中心左右刻有“银河桥”“民国十三年”字样。
  上文祠堂桥。位于草塔山下文村上文自然村西侧,桥之东面约20米处有杨氏宗祠,故名祠堂桥。桥为双孔梁式石桥,横跨于渎溪江支流上,东西走向,全长13.50米,桥面宽2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孔净跨4.65米,高3.40米,桥面用石板平铺,两侧设栏板与望柱,望柱柱头饰刻仰覆连瓣纹。
  大桥村大桥。坐落在次坞镇大桥村西首(桥东端为大桥小学),东西横跨于浦阳江支流凰桐江上,据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由三块条石拼合铺成。现在所见大桥为四孔石梁桥,全长31.3米,老桥宽1.8米,孔高4.35米。桥面中央两侧尚存一段实体栏板,上镌楷体“大桥”二字。其余为钢筋护栏。桥墩为青石砌筑。
  大院里村思亲桥。位于次坞镇大院里村东南,桥西紧靠诸杭公路,东与九龙湾相望,北临次坞新村,横跨在次坞溪上。普查组根据建筑风格判断为民国时期。桥为三孔梁式平板桥,东西走向。桥面用石板平铺,大小基本一致,桥墩与分水尖共用条石错缝平铺叠砌。券面上阴刻楷书“思亲桥”三字。
  里蒋乐安桥。位于大唐里蒋村冠山溪上大队室对面,为清代单孔梁式石桥,横跨在冠山溪上。桥全长7.6米,桥面宽4.25米,孔高2.85米,净跨5.80米。桥两侧设实体栏板和望柱,望柱素面,桥东西落坡各设石阶五级。南侧栏板镌“乐安桥”楷书大字,北侧栏板刻“宣统元(1910)造”纪年铭文。
  里蒋宁七房桥。位于大唐里蒋村上村综合楼南侧,为清代梁式石板桥。桥长7.05米,宽3.2米,桥两侧落坡各有台阶2级,桥面由9块石板平铺而成,桥两侧设石板座椅可供路人休息,桥南侧桥面条石上刻有“咸丰辛亥(1851)宁七房商孙重修”字样。
  下蔚道化桥。位于大唐银杏村下自然村东北的横山湾脚下。桥南北向,横跨于冠山溪,二墩三孔,为梁式石板桥,桥面由42块条石平铺而成。桥墩为条石砌筑,迎水面设分水尖,块石垒砌。桥墩另一面各嵌青石一块,其中南侧一块镌桥名“道化桥”字样,北侧一块记述建桥年代和桥名由来等事项。
  大山坞村平安桥。位于店口镇镇北社区大山坞村村中心。南北向横跨于流经大山坞自然村的小溪流上。为平石板单跨梁桥,桥面由三块条石直接架于溪两侧溪壁上。在东侧条石刻有“平安桥”字样及“嘉庆戊午年造”的纪年。
  吴子里清潭桥。位于东白湖镇雄踞村吴子里自然村。南北横跨在大江溪上,为青石三孔梁桥。清潭桥桥面及桥架为青石条石并列砌筑,桥墩为青石块石叠砌,桥长25.65米,桥面宽1.7米,高4.1米。设三个分水尖,分水尖饰龙头,龙头雕刻精美。桥面改建甚多,用混凝土浇筑,原为陈蔡至西岩必经之路。中孔桥体东侧阴刻“清潭桥”楷书。
  下吴宅万安桥。位于东白湖镇孝义村下吴宅自然村村口,南北向横跨于下吴宅江上。为三孔梁式石桥,二墩三孔,桥面原为石板铺成,现已浇筑水泥。桥墩块石垒砌,桥东侧设分水尖,上端装饰龙头。桥西侧两墩间石板上镌“万安桥”三字。
  东一燕山桥。位于东和乡王家宅村东一自然村东侧,地处燕山南麓,横跨无名溪上。无名溪水自南向北穿村而过。桥为三孔梁架式平桥,设两个桥墩,东西走向。桥体南侧嵌砌券面石,阴刻“燕山桥”楷书,旁镌刻“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年孟冬上浣之吉”。
  东一镇宅桥。位于东和乡王家宅村东一自然村中部。桥为三孔梁式平板桥,设两个桥墩,用条石错缝铺叠砌。南北走向,横跨卓溪上。券面上阴刻楷书大字“镇宅桥”,旁镌刻“光绪十三年吉旦”字样。桥面用五块条石铺砌,不设栏板和望柱。
  古有贤长青桥。位于东和乡王家宅村占有贤自然村。为双孔梁式桥,南北走向,横跨无名溪上。全长13米,桥面宽2.8米。桥身用条石错缝平铺叠砌,桥面用条石漫铺。券面石上阴刻“长青桥”楷书三字,已模糊不清。
  闹桥民生桥。位于东和乡施坞闹村闹桥自然村中部。属民国二十五年建。桥为梁式双孔石板桥,东西走向,横跨无名溪上。横券石上阴刻楷书“民生桥”三字,旁镌刻“民国廿五年建”等字。
  闹桥太平桥。位于东和乡施坞闹村闹桥自然村中部,桥为村内跨溪交通要道。属清代。该桥为双孔梁式桥,用条石平铺叠砌。桥拱券石上阴刻楷书“太平桥”,旁镌“成丰…”字样,已模糊不清。
  吴屋畈济世桥。俗称下桥。位于东和乡王家宅村吴屋畈自然村(下村)村尾。属民国建筑。济世桥为双孔梁式石板桥,横跨无名溪上。桥南北走向,长12米,宽1.75米,用五块条石漫铺桥面。桥孔用条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呈八字形。净跨4.2米,高3.20米。券面居中阴刻“济世桥”楷书大字,已略有风化。
  吴屋畈徒杠桥。位于东和乡王家寨村吴屋畈自然村(上村),因地处吴屋畈村上段,故当地俗称上桥。属民国时期。徒杠桥为双孔梁式桥,横跨无名溪上。券面石居中阴刻“徒杠桥”楷书大字,旁镌刻“民国二十年冬吉旦”。
  溪头紫山桥。位于东和乡王家宅村溪头自然村东侧,南靠青紫山,北邻紫燕山。属清末。桥为双孔梁桥,南北走向,横跨无名溪上。拱券上阴刻“紫山桥”楷书大字。
  孝泉桥。俗称“孝仙桥”,位于枫桥镇北,南北向横跨孝泉江上,桥始建于明代,原为石板桥,两侧无栏板,1971年改建成钢筋水泥结构的公路桥。现存大桥16墩15孔,为梁式石板桥,全长67米,桥面宽4.2米,高5.15米。桥墩为条石砌筑,桥面两侧设护栏,南北落坡呈喇叭状,桥面已水泥硬化,与溪两岸道路贯通。
  斗门牛头桥。位于浣东街道新萝山村斗门自然村牛山之首,故名牛头桥,为单孔梁式石桥,南北走向,横跨在罗江上。全长17米,面宽4米,净跨2.6米,高6.8米。桥体全用条石错缝平铺叠砌而成。桥孔左右两侧石板上凿直槽两道。券面石上阴封“牛头桥”楷书三字,旁镌“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字样。
  霞阳乐善桥。位于浣东街道廿里牌村霞阳自然村南侧村口,旁有乐善亭和乐善庙。据庙内所位立碑文记载,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后圯,于同治戊辰年(1868)年重建,根据建筑风格判断为清代。桥为三孔梁式石桥,横跨于霞阳溪上,东西走向。
  霞阳永济桥。位于浣东街道十里牌霞阳自然村,地势东高西低,水自东向西流经村前。桥为双孔石梁桥,根据建筑风格判断为民国时期。
  孚家湖万福桥。位于岭北镇孚家湖村孚家湖自然村西侧村口,地处南伏虎山与门前山之间,水由东向西经过。桥为单孔桥梁,略呈八字形,横跨无名溪上。
  外刀重兴桥。位于璜山镇刀鞘坞村外刀自然村东侧,东邻光山岗,西近石塔山,属民国。桥为三孔石梁桥,全用条石砌筑,横跨龙泉溪上。
  白仓永安桥。位于马剑镇建辉村白仓自然村北侧村口。桥为双孔梁桥,用条石砌筑,横跨在村前建溪上,券面石上刻“永安桥”楷体三字,旁镌刻“光绪癸卯冬月”建等字样。
  岭北周冬青桥。位于岭北镇岭北周村岭北周自然村原上新屋之小地名,溪流自西向东穿村而过,沿溪两岸均为居民住房。桥为民国时期所建。冬青桥为单孔梁式平桥,略呈“八”字形,桥体全用条石砌筑。
  岭北周环月桥。位于岭北镇岭北周村岭北周自然村之中部,溪水自西向东穿村经过,溪流两岸均为民居建筑。桥为民国时期。环月桥,为单孔梁式平桥,略呈八字形,全用条石砌筑。
  岭北周小坑口石梁桥。位于岭北镇岭北周村岭北周自然村原小坑口之地段,即56号民居之后侧。属民国时期。桥为简易式单孔梁桥,桥面用五块条石平铺而成,南北两侧之桥境全系块石叠砌。
  岭北周永春桥。位于岭北镇岭北周村岭北周自然村周美华民居西侧银谷坑溪上,东西走向,为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青石单跨梁桥。桥体有四根青石条并列砌筑而成。
  大马坞五云桥。位于应店街镇大马坞村与白果树下自然村之间的凰桐江(当地俗称五云江)上。五云桥为五孔石梁桥,设四个桥墩,桥横跨在凰桐江上游之支流五云江上。桥为东西走向,全长40米,桥面宽3.80米。
  丰坞永丰桥。位于应店街镇丰周村丰坞自然村村前。水丰桥为三孔梁式石桥,全系条石平铺叠砌,横跨在村前的水丰溪上。券面石上阴刻“水丰桥”楷书三字,旁镌刻“光绪乙已年(1905)”小字。
  周家桥。位于应店街镇丰周村周家桥自然村东侧,地处谢家坞山与西横路顶山之间的水丰溪上。根据建筑风格判断为清代。桥为双孔梁式平桥,用条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
  紫阆镇东桥。位于应店街镇紫村栖鹤自然村79号民居南侧,南北横跨于紫间溪上,为三跨青石梁桥,普查组根据建筑风格判断为清代。
  斗门大闸。位于浣东街道萝山新村斗门自然村长道地之西侧。因古代水闸叫“陡门”,村以闸名,故称斗门。桥为双孔梁式石桥,横跨于罗江上,南北走向。全长12米,桥面宽3.5米,净跨3.25米,孔高9米。
  九婆桥。位于白塔湖朱家站与金家站之间。年代不详。石梁桥。三块长条石搁在两边石坎上,长度250公分,宽度约100公分左右。如今桥上有亭子,予以保护。
  翠环桥。白塔湖仙人山与龟山之间,明清为木拱桥,民国改为石梁桥,前几年翻建成水泥梁桥。

  三
  如今,诸暨古桥上的一些碑记和古桥诗篇,不只展示乡绅大贤的善举德行,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承载,为后人所发扬光大。
  干溪桥记
  干溪桥去县六十里春夏之交淫潦泛溢,万山之水皆汇干溪故桥常为所坏。郡之贰守黄侯道经其地,乃其邑之义民骆某等告之适都守洪侯来治曰:此吾事也。首出已为倡骆某等亦皆以费力为助。肇工于成化五年(1469)毕工于成化七年(1471),洪侯名楷,闽之蒲田人,黄侯名壁江右浮梁人。
  三义桥记
  明·朱廷立
  诸暨之枫桥有溪名枫川,发源万山中深不可涉,遇骤雨水涨势力汹涌亦不可舟。旧有桥寻废。两厓子过后叹曰:是可以无桥也与战。乃有香民曰骆现者,楼者,陈元壁者至,则以桥事属之,三子唯唯退,而各捐费弹力,官府给之役。或曰溪流失古道,而斜冲桥之西岸,后若有忧者,两压子为浚复之。此桥之成也乃题其额曰,三义。夫三义也者,为三子言也,为三子言也者,不设其美以示劝也。两厓子记。
  五显桥记
  明·骆问礼
  诸暨枫桥镇离县治五十里,旧有五显桥,与枫桥并称雄要盖溪流来万山中,大雨暴涨往往奔涌泛溢漫不可测,至镇分为两派穿市东为枫溪桥因此名。穿西市为五显桥。溪流分处入枫桥,山曲势缓。入五显桥,道直水势更雄,修而圯,圮而复造百余年中每至四五。万历癸西(1573)适圯,方艰于造,里人骆世卿、陈国贤等欣然任其事,有梗之者,未能奏功。适华亭陈公见云。以名进士来淮县政,谓桥当孔道,政不可后。由是输财者至,效力者专。乙亥(1575年万历三年)冬日,桥遂落成。凡三洞长七丈四尺,高三丈七尺,圆一文六尺,工料诸费约四百金。诸任事君,瘁劳斥费无人顾惜,而石工李二,不求羡直,尤人所难。佐筹者,生员骆轩,输资者王元梓等共若干人别有。
  枫桥碑记
  明·骆问礼
  旧有桥,颇雄丽,岁久渐圯。事当鼎建,而县大夫谢公适至,乃召里之冠带义民王元梓暨其子藩司从事希忠任厥事。不蹁岁而告成,制悉如旧,谢公名与忠,号方壶,番禺人。
  枫桥始建于隋唐点现四年重建,后圮。宋时再次重建,明万历九年复建,桥上旧有亭。
  浣花桥
  镜水及苎萝
  相望不盈尺
  郎家浣花桥
  妾家浣纱石
  枫桥
  明·徐渭
  堂敞群山紫翠中
  一门和气暖融融
  每为霄斗悬从北
  别为春风来自东
  万里云烟团槛桂
  百年枝叶老桥枫
  帘拢笑语时时发
  莫问瑶台第几重
  枫桥晚望
  清·施沧涛
  枫桥西望近黄昏
  灵气纡回散梦痕
  漫讶群山清丽绝
  沼吴人在苎萝村
  过干溪桥
  南宋·陆游
  剑外归来席未温
  南行浩荡信乾坤
  峰回内史曾游地
  竹暗仙人旧隐村
  白发孤翁锄麦垄
  茜裙雏妇闯篱门
  行行莫动乡关念
  身似浮萍岂有根

  四
  古桥似虹,点缀在山野间,座立在溪流中,那是古越先民遗留的一道历史人文景观,那是用血和肉甚至生命砌成的稀世之宝,古桥镌如憨憨的老牛,挺着凸起的脊梁,历经了岁月的磨难,镌刻着先人们不屈的精神和履痕。时光的记忆与亘古的月光,融化在古桥里。风雨多侵蚀,古桥依旧在,斑驳的石板,承载过多少代孩提的欢笑;剥落的栏杆,倚靠过无数情人的遐想。今之古桥,静静地伫立在溪谷浅涧中,像一位孤独的老人,饶有兴致地向过往的路人,诉说着漫长历史变迁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历史悠悠,古桥悠悠。
 
     
上一篇 ┇ 文字也是一道桥梁 ┇ 下一篇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